湖南省蠶桑學會在掛靠單位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和上級主管部門指導下,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圍繞科技興農,努力辦好會刊,宣傳科普知識,為促進我省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作了大量工作。現將2001年以來學會開展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內外聯系,開展學術交流
我省蠶桑學會現有會員130人,其中有高級職稱人員13人,是一個涉及到有工業、農業科技人員參加的群眾性學術團體。近幾年來,我們利
用自身知識密集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人材薈萃,跨行業、多學科的行業優勢,抓住蠶業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廣泛深入地開展一些與科研生產緊密結 合的學術活動。
(一)二次參加中南五省(區)蠶桑協作會議
中南五省(區)蠶桑科研單位涉及到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及河南五省。通過老一代專家的努力,已為桑蠶育種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造就
了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的育種隊伍,特別是夏秋蠶品種選育方面有獨特的技術優勢,且這些地區都擁有豐富的品種資源和良好的育種科研設施,為了實行資源共享, 2001年才來,我會先后有17人參加了由我省和湖北省主持召開的中南五省蠶桑協作工作會議。會議期間,就桑蠶品種選育、科研體制改革、開發和經營管理等
方面進行了廣泛地交流與合作,并在2001年議定了《中南五省(區)桑蠶育種協作協議書》,這將有利于加快我省桑蠶育種步伐,選育出高質量的桑蠶品種滿足 市場需求。
(二)廣泛參與學術交流
為擴大會員知識面,進一步提高會員學術知識水平,2001年以來,我會先后派出13人次參加了由國家級有關學會及省市科技部門組織的各 類學術交流會,通過這種充電方式,使會員受益非淺。在這些學術交流會上,有4名會員論文被大會評為優秀論文。2001年由李飛鳴、唐匯清撰寫的《試論面向
新世紀的蠶業產業化》獲湖南省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二、圍繞“科技興農”,搞好科技扶貧
為探索我省蠶業發展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以大戶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的 產業發展路子,近四年來,我會先后派出27名科技人員深入到澧縣、津市、南縣、桃源、華容、新晃、瀘溪、會同等縣市,結合地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地方政 府發展蠶桑經濟獻計獻策。
從2001年,我會著重抓了蠶桑主產區自上而下的蠶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并把重點放在鄉村一級,協助基地建立起了以“小蠶共育戶及專 業戶為依托、村蠶桑輔導員為骨干、鄉蠶桑站為中心的技術服務網絡。從而形成了上下貫通的完整服務體系,真正使蠶桑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工作落到了
實處。
在推進科教興蠶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推廣先進高效配套技術作為工作重點,著重抓了已取得比較成功的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方格蔟自 動上蔟技術,桑樹病蟲害及蠶病綜合防治先進配套技術的推廣。這些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加了當地養蠶業的科技含量,我省蠶區因此預計年均增加產值800多 萬元。去年10月,湖南新聞對此作了特別報道。
為了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我省于2001年在全省范圍內正式啟動了“科 教興村富民計劃”。經省農業廳批準,津市市渡口鎮新湖村成為該計劃首批示范村之一。我所作為該村計劃實施的技術依托單位,在三年來的實施中,駐村工作組緊
密結合該村實際,圍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總體目標展開工作。針對該村具有栽桑養蠶傳統,并經反復論證,選定了蠶
桑生產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確立了蠶桑產業為該村未來主導產業,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同步發展。新湖村2001年冬開始栽桑,目前全村共栽植桑園
面積2350畝(其中成林桑園1200畝),從2002年開始養蠶至2003年秋蠶期,累計飼養普蠶7200張,產繭262.5噸,產值370萬元,加上
在本村原蠶區繁制普種、培育嫁接桑苗、桑園間作榨菜等收入105萬元,蠶桑總產值達到475萬元(占該村農業總產值的85%),成林桑園平均畝產值在 2000元以上。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3480元,比2000年增長54%。蠶桑生產真正成為了新湖村的支柱產業,成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為此,省農業廳、常德市委有關領導及“全國農業科技年”活動來湘采訪團在考察新湖村科教興村工作時,對我所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蠶桑產業興村富民的做法給予
了高度評價,認為此舉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今年6月,新湖村20多位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為我所贈送了一塊題為 “科教致富”的巨幅彩匾,以表達靠科技致富后的感激之情。這充分說明“科教興村富民計劃”的實施,是為“三農”辦的一件實事、一件好事。
三、努力辦好會刊,推廣科普知識
《蠶絲科技》作為湖南省蠶學會的主要刊物,2001年以來,先后出版發行了16期。發行單位遍及22個省及本省14個地市,為促進蠶桑生產和蠶業科技的發展,發揮了知識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辦刊中,我們主要抓了二項工作:
一是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前些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國蠶業生產嚴重滑坡,為引導廣大蠶業工作者和蠶農盡快擺脫困境,增強栽桑養蠶信 心,在刊中我們設立了“穩定蠶業專述”,選登了“宜昌亞絲集團大興生態桑園建設,促進繭絲綢發展”、“依靠創新脫困境,科學管理上臺階”等一批好的典型單
位事跡介紹,使廣大蠶業工作者和蠶農在蠶桑處于低潮時看到了希望。原計劃繼續毀桑改種其它作物的,像津市市渡口鎮等單位,在2001年栽桑養蠶工作中,由
于注重抓產品質量,2001年繭質好、價格高、蠶農思想穩定。現在該鎮蠶桑發展形勢喜人。
二是堅持為蠶農服務的辦刊宗旨。首先在欄目設置上,開辟了科技專論、技術應用、經驗交流、信息傳真、品種介紹。在選登文稿時,除選用學 術水平較高的科技論文外,其余大部分為生產實用性稿件,力求使刊物密切貼近生產實際。像“搶抓市場機遇,壯大支柱產業”,“高產高效桑園的建園模式及效益
探討”等文章刊登后,深受廣大蠶業工作者好評。“信息傳真”欄目的設置,能夠使廣大蠶業工作者了解各地蠶桑發展動態和繭絲綢市場動向。在引導蠶農栽桑養蠶 方面,盡量做到全方位服務,由于刊物辦出特色,《蠶絲科技》在2002年被湖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評為先進編輯部。
四年來,蠶桑學會工作在掛靠單位和主管單位的支持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們已清醒認識到,我會在組織建設和為民辦實事方面還存在
不足,由于活動經費困擾,已有多年未召開全省蠶桑學會代表大會。根據新時期新特點,學會章程也有待進一步修改和完善,蠶桑學會應成為會員之間聯系的橋梁。 我們將不斷改進學會工作方式,保持與會員之間的聯系,充分調動會員積極性,為湖南蠶桑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湖南省蠶桑學會
2005年1月14日
|